面临多重压力 中小银行加快了资本补充的步伐

2017-06-23 10:31:09  国际财经网 

资产扩张、监管施压、信用风险累积……多因素促使今年以来银行积极谋求资本补充。上市银行积极发行优先股、次级债,非上市银行扎堆排队IPO。业内人士指出,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较大,可能通过多种渠道补充资本实现监管达标和业务扩张。

信用风险难言下降

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8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67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比上季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虽然数据显示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难言银行不良贷款已进入下降通道。”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陈浩武认为,银行业的实际信用风险可能被低估。“众所周知,当前银行业的风险已不仅仅在表内。正如表外业务和衍生品的快速发展使美欧的银行快速积累起了大量风险,我国银行业近年来通过同业和各种新兴业务,包括承诺类及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表外理财等,迅速扩张规模。虽然从理论上讲,银行并没有对所有这些业务都承担信用风险,但面临的实际情况是,表外业务包含了大量的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因而银行的真实信用风险可能比表面上看的要大。”

陈浩武认为,银行扩张表外业务,目的首先是规避信贷规模和监管要求的限制,以廉价的资金成本获得快速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严格的银行业审慎监管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影子银行的扩张。

他表示,近年来,一方面货币环境较宽松,另一方面银行受到各种监管指标的严格限制,因此银行寻求通过表外业务,大规模扩张资产规模尤其是房地产,并且规避最低资本要求和其他监管规定,以获得更高的业务收入。对包括银行表外业务的银行业信用风险进行估算,其中考虑了理财类、基金类和资管计划,经过调整后银行业2016年年末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33%,低于调整前的11.25%。按照公开数据,2016年的资本充足率与2015年相比仅相差0.06个百分点,但根据测算,实际情况相差近0.33个百分点。因此从现实来讲,中国银行业的整体信用风险已有明显增加。如果要保持当前的杠杆率,则银行需要新增2.28万亿元一级资本金,比2016年增长18.3%。

严监管强化资本约束

从近年来央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到今年4月银监会连发数条监管措施,多项政策的目标都指向强化银行资本约束。

今年央行宣布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在MPA的考核体系中,广义信贷增速主要影响资本和杠杆情况及资产负债情况两项指标。其中,资本和杠杆情况具有一票否决权,即只要此项不达标,银行就会直接被评为C档;而资本充足率指标在其中占80%的权重,这意味着即使杠杆率指标满分,资本充足率指标也必在须在40分以上,总体才可能达标,目前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与行业平均水平间的相对偏差较大。因此,除了要迅速降低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外,还需提高银行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这也是中小银行面临的现实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财经青年学会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本轮金融监管首当冲击的是银行同业,过去快速扩张的同业业务会被“强行”压制,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面临考验;其次,监管对委外、金融产品嵌套等加以约束,这将冲击银行的盈利能力;第三,监管“高压”抬高了资金价格水平。从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来看,监管升级无疑是加大了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由于大型银行经营总体稳健,资本充足率较高,受到的冲击较小;“受伤”最大的是中小城商行,过去几年依靠同业业务等来实现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加之资金成本抬升,中小行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资产负债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在MPA考核下,银行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实现监管要求的动力提升。由于股权融资、发行二级债只能暂时缓解资本压力,盈利能力走弱使得累积未分配利润提高资本进程缓慢,降低加权风险资产成为行之有效、可持续的方式。当前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在开展业务时重点发展资本占用少或风险计提少的业务,向轻资本转型;二是针对存量业务,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不良资产剥离盘活,达到降低风险加权资产额、降低广义信贷类资产增速的目的。

金融去杠杆对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原中行行长李礼辉指出,去杠杆不是不要杠杆,而是要求金融机构保持足够的资本充足率,保持足够的风险拨备覆盖率。重点是按照资产的实际属性和风险状态,记录风险资产并计算风险权重,防止将事实上的表内资产移到表外,防止把高风险的资产计为低风险的资产。

国泰君安研报测算指出,截至2016年末,17万亿元表外理财如果全部要求计提100%的风险权重;26.53万亿元的银行资金投放非银,如果其中有10万亿元未计提100%(而是只计提了25%)。将这两部分该计提未计提的补提,则2016年末的全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将下降至约10.85%、9.19%、8.79%,基本能够达标(标准分别为10.5%、8.5%、7.5%,系统重要银行再加1个百分点).

  多渠道补充资本

业内人士指出,2017年我国上市银行资产规模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对资本的需求将明显提升;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持续增加,相关风险资产有所增加;净利润却为个位数增长,在分红率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内源补充作用比较有限。

上市银行由于融资便利的优势,加快了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补充的步伐。比如江阴银行20亿元可转债发行计划获江苏银监局核准,贵阳银行50亿元优先股发行计划获证监会受理,民生银行去年披露的300亿元二级资本债获银监会批准发行。事实上,今年以来已有15家A股上市银行陆续披露定增、非公开发行优先股、可转债、二级资本债等“补血”方案,合计募资逾3500亿元。其中,仅建设银行披露的二级资本债发行计划规模就达96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实体经济下滑,银行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不良贷款大幅度提升,银行普遍面临资本金不足等背景下,希望通过上市融资摆脱资本困境成为不少银行的选择,同时也有不少银行出现了上市不足半年就发行优先股缓解资本困局的情况。

证监会披露数据显示,目前哈尔滨银行、威海市商业银行等数十家正处在IPO审核状态中,徽商银行、青岛银行两家银行处在中止审查状态。

分享到:
点击推送
今日推荐